上柴发电机 http://www.gxdbok.cn/ 如果有人告诉你,人的双手可以长出“眼睛”,你一定会觉得这是天方夜谭。 然而这么神奇的事情,在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身上,却实实在在地发生着。 每次站上手术台,只凭借手的视野,吴孟超马上能分辨出哪里是肿瘤,哪里是正常的肝细胞。 那双手像精密的红外线扫描仪一样,会稳准狠地摁住恶龙般的肿瘤细胞,手起刀落干脆利落斩草除根。 甚至在满是积血的腹腔内,他只要伸手一探,一把就能掐住出血的血管。 这双拥有魔力之眼的手,被无数人赞叹,吴孟超也被人崇敬地称为“肝胆圣手”。 在这对神奇双手舞动下,70多年来,已经有16000多名肝胆患者逃过死神狙击,经他之手切除的最大肝肿瘤有18公斤重。 在肝胆外科领域内,吴孟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乃至世界第一。 为了表彰吴孟超在肝胆外科领域做出的卓绝贡献,2011年,中国将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。 而且业内人士一致认为,他是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大陆学者之一。 走近这样一位神心圣手的世纪老人,你会发现,他功标青史的伟绩和倔倔的脾气息息相关。 在困难面前不言弃,还能干翻拦路虎的人,骨子里都少不了一份倔强。 18岁漂洋过海也要回国抗战 1922年,吴孟超出生在福建省闽清县一个贫苦家庭。 5岁那年,父亲为了给一家人讨活路,带着吴孟超他们远赴重洋去了马来西亚。 那时候,马来西亚是英国的殖民地,华人地位非常低。 吴孟超小小年纪就得半夜起床,跟着父亲到森林里割胶养家。 割胶是个技术活,刀割下去宽度深度都要分毫不差,不然伤到橡胶树的出胶管线,伤口就会结疤,影响出胶量。 这项工作很多成年人都驾驭不了,吴孟超做得相当娴熟,凭的就是他那股不服输的倔劲儿,再苦再难也要帮助父亲把一家人从贫苦中拔出来。 上学之后那股倔劲变得更加清晰。 当时华人的小孩想上学,只能有两种选择,一种是去英国人办的殖民地学校,一种是去爱国华侨办的华人学校。 吴孟超毫不犹豫去了讲中文的华侨学校,在那里他遇到了支持抗日的爱国华侨陈嘉庚校长,近距离接受浓重的爱国思想教育,为他今后人生选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 1940年,18岁的吴孟超中学毕业,这一年他做了两个重要决定。 其一是筹款支持中国共产党抗日。 当地学校有个惯例,每年毕业,班里的学生们会AA制聚餐,吴孟超是班长,毕业聚餐该由他牵头准备。 当时共产党在国民党和日寇的双重夹击下,救国行动进行得异常艰苦,吴孟超听说后,号召大家把聚餐的钱拿出来,寄给延安红军。 这项号召很快得到同班同学的积极响应,最后大家不仅把聚餐的钱拿出来,还在吴孟超的带领下向当地华人华侨募集善款,一起寄回国内。 这笔善款由陈嘉庚代寄到延安,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亲自回信,表达对他们的感谢。 其二,是坚决不入英国人办的学校读书,跨越万里汪洋也要回国抗日。 中学毕业后,当地的华人子弟想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,只能选择去英国人开办的殖民地学校。 进殖民地学校,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母语,接受英语教学。 吴孟超不愿向帝国主义列强低头,他毅然决然选择返回故土,参加抗战驱逐日寇。 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商定之后,他们从马来西亚出发,在大海上漂行一个多月,取道越南准备从云南返回中国。 从越南回国时,西方列强羞辱中国人没文化,通过关口时不允许中国人签字,只能按手印,否则不给通行。 吴孟超和同学们的反抗没用,祖国的大门近在咫尺,因为签证问题,他们要被阻隔在国门之外。 一向要强倔强的吴孟超,第一次感受到了深深的挫败和无力,也更加意识到国家强大的意义,和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己所担负的时代使命。 有些妥协是为了更好的坚守。 有了妥协,才更懂得哪些需要永远倔下去。 吴孟超和同学们屈辱让步,在签证上按下手印。 回国后,吴孟超不得不再次做出让步。 1940年中国共产党被困延安,昆明和延安隔着千山万水,中间的大部分地区,不是被国民党把持,就是被日本人强占。 不得已的情况下,吴孟超听从同学的解劝,选择入校读书,曲线救国。 这一次,吴孟超终于选择了一个可以不受外界干扰,尽情纵横自己倔强不服输的精神阵地,也为他日后在肝胆外科领域一骑绝尘的建树埋下了伏笔。 进军肝胆外科遏住死神的喉咙 彼时因为日军侵略,上海的同济大学搬迁到昆明办学,吴孟超进入同济读书。 1949年,吴孟超从同济大学医学院顺利毕业,成为一名外科军医。也是在这一年,吴孟超遇到了对他专业影响重大的恩师——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。 50年代,中国的肝癌患者占世界40%,是全世界肝脏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,但国内肝脏外科几乎是一片空白。 因为肝脏担负着人体重要的解毒职责,它内部的血管丰富又密集,大出血成了肝外科手术的致命难题,放眼国际能做成功的肝脏手术屈指可数,更不要说外科相对落后的中国。 一位国外外科权威医生曾断言,中国肝外科要达到国际水平,至少要二十到三十年。 未被克服的肝外科难题,是以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为代价的,裘法祖老师建议吴孟超去肝外科闯一闯。 生命的需求和国际的歧视再次触动吴孟超的倔神经,他一头扎进肝胆外科的黑洞,一点一点去摸索探寻,求知求解求精。 面对一片空白的全新领域,吴孟超把自己埋进图书馆,他翻遍整个上海的所有图书馆,只找到一本《肝胆外科入门》,还是一本外文书籍。 吴孟超如获至宝,他和同事一起,花了一个多月时间,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。 但这远远不够,想要实施外科手术绝不能纸上谈兵,吴孟超又跑遍上海,终于在一个无人认领的尸源处求助成功,获得了人体肝脏标本来源。 经历四个多月时间,上百次实验,吴孟超终于找到办法,他将赛璐珞溶解之后注入肝脏血管,凝固后再用盐酸腐蚀掉肝细胞,继而用刀一点一点镂空,塑出中国第一具结构完整的人体肝脏血管模型。 通过对肝脏标本和血管模型不遗余力的研究,吴孟超对肝脏结构了如指掌,1960年他提出影响世界的肝脏“五叶四段”解剖理论。 同年,他又首创“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”,这项发明对肝脏外科治疗具有革命性意义。 以往为了解决肝脏手术大出血问题,外科医生采用的方法对病人极其残忍:先给病人全身麻醉,然后把毫无意识的病人投入冰水中,体温降到32度再抬出来做手术。 有了吴孟超的常温方法,病人再不用被投入冰水中速冻。 1963年,吴孟超成功为一名中肝叶肿瘤患者做切除手术,这是所有肝脏切除手术中难度最大的,历来被外科医生视为“禁区中的禁区”,全世界也没有几个成功案例。 这场手术的成功,标志着中国肝外科手术踏入国际先进行列。 打破那位外国专家的断言,吴孟超只用了五年时间。 1979年,在第28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上,吴孟超用“本文从我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181例说起”这句开场话,震撼整个国际医学界。 要知道,在他之前发言的两名专家,两人加起来总共只做过18例同类手术。 会议结束后,吴孟超马上被增选为国际外科学会会员,受邀到不同国家讲学,中国在肝胆外科领域的研究成了不容忽视的存在。 那根无法从生命中剔除的倔神经成就了吴孟超,他用执着的克难攻坚精神,立起了中国肝胆外科的大旗。 精卫衔微木,将以填沧海。刑天舞干戚,猛志固常在。 能固守住心中信念,沧海桑田也不过一尺宽。 行有建树之人,谁不是凭着一腔孤勇披荆斩棘,把别人眼中的不可能变为真切现实。 倔强地让更多的不可能变为奇迹 1975年2月8日,对安徽农民陆本海来说是个永生难忘的日子。 就是在这一天,吴孟超再次拎出他的倔脾气,硬生生从死神手里把陆本海抢了回来。 找吴孟超之前,陆本海记不清自己接了多少次病危通知书。之前的所有医生都觉得,就算世间有奇迹,也不会降临在陆本海身上,因为陆本海体内的肿瘤真的太大了。 陆本海的肚子就像怀胎十月的待产孕妇,体检显示,陆本海体内的血管瘤最大直径有63厘米长,上端顶入胸腔,下端侵入盆腔,硕大无比触目惊心。 而在当时,同类肿瘤直径超过5厘米,即被定义为“巨大”,世界上无一例报告显示,这样的手术有成功的可能。 不知道有多少同行好友劝吴孟超放弃,但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在他心间回荡不息,让他无法对陆本海做出拒绝的回应。 “对于高风险病患者,如果连医生都不敢承担,那他们就真的只剩下死路一条了。” 顶着巨大的压力,带着分寸未有的把握,吴孟超还是勇敢地踏上医生的阵地。 手术整整持续12个小时,从早8点到晚8点,吴孟超粒米未进,辅助人员熬不住,换了一批又一批,只有他,全程凝神屏息坚守在手术台上,用分毫不谬的精湛刀法,一点一点将肿瘤剥离。 术后测量显示,从陆本海体内切除的肿瘤重达18千克,体积为63×48.5×40立方厘米,是迄今为止国内外被切除的最大肝海绵状血管瘤。 这样命悬一线的死生手术,吴孟超不知攻克过多少例。 1983年,一个刚出生四个月的婴儿,被诊断出肝脏上长肿瘤,肿瘤比孩子的头都大。 婴儿的皮肤娇嫩得吹弹可破,对婴儿做肝脏手术,那更是举世公认的难题,这孩子送到哪里都没人敢接。 最后,是吴孟超为这名婴儿做了5个多小时的手术,肿瘤被完美切割出体外,婴儿的肝脏完好无损。 主持人曹可凡采访吴孟超时,在节目中也说过,20年前一位素昧平生的观众写信求助,她的丈夫确诊肝癌,医生判断最多能活4个月,没有一家医院肯救治。 曹可凡把他们引荐给了吴孟超,吴孟超不仅接收了患者,并且为他做了肝癌切除手术,为病人又延长了几年的寿命。 2004年,北京外国语大学24岁的王甜甜,其家人找到吴孟超时,王甜甜已经陷入重度昏迷。 王甜甜的肝脏上长了一个足球大小的巨型肿瘤,手术风险太大,之前所有的三甲医院、太夫都拒绝为她手术。 82岁的吴孟超成了女孩唯一的希望。这场手术一旦失败,将会毁掉他一生的荣誉。当时吴孟超只需要轻描淡写说一句,没救了。没人,包括患者家属都不会质疑。 吴孟超不顾所有人的反对,还是毅然主刀,他说,“我学的就是治病救人,名誉算什么,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嘛” 吴孟超用了10多个小时,成功为王甜甜切除肿瘤。 在那股不服输的倔劲支撑下,吴孟超不仅击溃了一个个肝肿瘤,他还在自己身上创造了奇迹,96岁时他仍然每周做三台手术,直到97岁才退休。 陪他一起做手术的护士都惊呼,自己的爷爷80多岁,系鞋带儿双手抖得厉害,而吴孟超老先生,97岁还活跃在手术台上,眼不花耳不聋,稳准快地保持着赫赫有名的“吴氏刀法”。 吴孟超就像是别人生命绝境中的一匹老马,一次又一次,创造人间奇迹。 吴孟超说,“我想背起每一位患者渡河” 这样的吴孟超,受到了许多人神一样的崇拜,可是他只是谦卑地说,我只是一个布衣医生。当他96岁高龄,难度超高的手术一周三台,他迟到一分钟,他都会弯腰致歉,“我来晚了,向你们道歉”。 年近百岁的老人,如此折腾,累吗?一次超长手术后,吴孟超累瘫在椅子上,手术衣都已湿透,胳膊支在扶手上,他突然对护士长说: “我的力气越来越少了,假如有一天,我真的在手术室里倒下了,你知道我是爱干净的,记住给我擦干净,不要让别人看到我满头大汗的样子。别为我伤心,倒在手术室里,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”。 .END. 【文|晓鹤】 【编辑|丹尼尔李】 【排版|毛毛雨】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分享
邀请